马云说:“圈子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你的圈子决定你的人生!”这些人脉的价值确实会远远超出个人能够建立的价值。
学习mba课程的学员基本都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型人员。经过学习,促进交流,结交朋友,可以让自己的人脉圈更广泛,也为未来工作生活积累很好的人脉关系。可以建立校友网络,mba校友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各路精英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精英聚会,脑力激荡,同窗两三载,将来投身商场可以不断挖掘的一座无形的金矿。
亚洲城市大学(AsiaMetropolitan University,简称AMU)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2008年,经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大学,大学目标是在保持原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专业学科范围,力争成为亚洲地区卓越的综合高等学府,成为全亚洲培养未来企业家和行业专才的摇蓝。
1、管理经济学 | 8、领导艺术 |
2、战略管理 | 9、企业商业模式 |
3、企业资本运营 | 10、公司金融 |
4、营销管理 | 11、创业管理 |
5、互联网与电子商务 | 12、企业法律实务 |
6、人力资源管理 | 13、研究方法(论文写作) |
7、财务管理 |
职场上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沟通也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职场中因该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MBA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在这里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探讨问题,还可以提升我们沟通的能力。
咨询了解读MBA能带来什么?
一、专业管理知识
MBA是一种商业语言,更是一种研究商业本质和逻辑的科学。MBA课程中的财务、营销、HR、企业运营策略等可以帮你了解到整个相关的商业逻辑。包括一些商业案例等实战训练、思维能力训练。
如管理经济学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常识,市场营销课涉及定价策略,DMD给我们提供了数据模型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公司理财则展示了做为一个公司核心的财务方面的理论。
二 人际关系网络的建设
这是积累人脉的捷径,MBA 的人脉圈可能是中国商业人脉圈里比较有含金量的一支。我们在工作中只能积累本行业的人脉,MBA的同学当中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大家课余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因为身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大家很自然的相互交流、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
三 思维模式的改变
MBA教育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你怎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指导你的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而这种观念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MBA给我们带来的重要的价值是理性的认识自己,是对我们固有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的思维模式的扩充。让自己在思维、视野、语言和交流的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MBA的学习,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知识体系的结构,知道如何去系统的看待问题,然后经过实践和应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免联考硕士择校有困惑,不知如何选国外学校,想要了解这些国际学校的招生要求和入学信息、知学校友、证书含金量、学校国际排名、毕业难度等信息。快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755-26916805,或【在线咨询】向老师提问!
柚子老师:18898749420(手机/微信) QQ:2796366261
刘老师:18774775333(手机/微信) QQ:2114119471
骆老师:17322331323(手机/微信) QQ:3396386909
吴老师:13670887909(手机/微信) QQ:1591232506
太奇MBA班主要为定向学院学生提供培训指导课程。学生通过率可达到90%。本课程的辅导分为基础课和面试培训两个阶段。在联合考试辅导中,老师将通过小班辅导和一对一教.....
网上报名 想要报考在职mba的人员,需要在10月份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写报名信息,考生在填写时要认真仔细,提.....
想要知道什么是“免联考MBA”,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MBA?MBA是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的简称,是一种.....
EMBA培训机构目前在国内存在三种形式,包括:国内EMBA培训机构独立办学、国内培训机构与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办学EMBA(中外合作办学EMBA)、国外EMBA培训.....
MBA逻辑:怎样提高逻辑性?为什么逻辑能力强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范儿”?领导说我逻辑混乱,这病怎么治?好逻辑就是最科学的逻辑吗?
一、为什么逻辑能力强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范儿”
根据一项调查,大公司HR在挑新人时,最看中的职业素质就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大公司这么关注员工的逻辑能力呢?因为部门多,层级多,协作多,沟通成本很高,所以每个人都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情况,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这就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语文课一天到晚要你总结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不是想让你当作家,而是让你看起来很像是大公司要的那种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当然,坏的方面也有,束缚了你的思维。
职场上的逻辑能力可以分为观点总结能力(从材料到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观点到语言),今天只讲前半个:如何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
二、好的逻辑就是一串多米诺骨牌
从一个故事开始。
抗战时,有一个叫浦熙修的新闻记者,在重庆机场采访,看见宋霭龄走下飞机,怀里抱着一条狗,身边跟着一群狗。
她转眼又看到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没有接到他的夫人,失望而归,因为香港沦陷后,大批官员家属逃难,导致飞机票一票难求。
为了避开新闻审查,浦熙修把这条“负能量”的新闻变成两条中性消息,“宋霭龄带着一群狗下飞机”和“王云五没有接到夫人” 一起见报,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所以逻辑性,就是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好的逻辑就像多米诺骨牌,看上去是一个个独立事件,但只要第一块倒下,其他的也随之倒下。
试比较下面三个人说的三组句子:
甲:销售额增加了10%,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0%。
乙:随着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0%,销售额增加了10%
丙: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5%,而销售额仅增加了10%,说明新增客户呈下降的趋势。
一眼就能看出,这三句话的逻辑性一句比一句强。分析原因,甲只是说了两件事,乙点出了两件事的时间关系,而丙为两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关系。
即使丙结论是错误的,领导们也会觉得,这个年轻人只是缺点经验,重要的是肯动脑子。
为什么点明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在一家企业里如此重要呢?
因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都想从过去的事情中,发现未来的方向。
所谓逻辑性,其实是人类的自我心理暗示:为什么王云五夫人没有坐上飞机?
是因为宋霭龄的狗把位置占了吗?
浦熙修没有说,但她相信,大家会把这两条信息看成是一条新闻,因为人类离不开因果关系。
我们相信“万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找到原因和结果,领导才能睡得踏实,下属才能服你管。
我们常常说某人的逻辑性强,就是说他建立的这个因果关系,对未来的行为有指导意义,用一块小的多米诺骨牌,最后推翻了一块大牌。
而逻辑性差则好相反,常常是这三个字:想当然。
三、你为什么总是“想当然”?
新人Jimmy告诉领导一个刚收到的消息:“头儿,刚才客户说这一周的时间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会议取消了。”
但领导立刻听出了这句话的问题,于是第一反应是消除歧义:到底是“会议延期未定”,还是“真的取消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客户本周时间另有安排”,就只会造成“会议延期”的结果;如果真是“取消会议”,那一定是另有原因,也许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也许就是一次危机的开始。
而Jimmy代表了“想当然”的逻辑性缺乏症状:既然客户本周另有安排,那取消会议应该是正常的吧。
“想当然病”用统计学的术语就是: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什么意思呢?列举一些职场上常见的会被打脸的例子吧:
“去年我们更换了logo之后,销售就回升了(相关性),我建议我们再换一次logo(因果性)。”
“我每次经过前台,她都会对我笑(相关性),她是对我有意思吗(因果性)?”
得了“想当然病”的原因,一个是自我定位有问题,觉得与我无关;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错;第三是没有耐心,没有这个习惯。
对付“想当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就是把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与事实关系等等,一一问个明白,比如:
崔永元:转基因食品危害极大!
苏格拉底:你指的“转基因食品”具体指什么?危害是指什么?如何认定两者的关系?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有四个方向:
第一是问本身,“这是什么”;
第二是往前多问几次“为什么”;
第三是往后多问几次“所以呢”;
第四是往两边多问几次“还有别的可能吗”。
好了,逻辑的科学部分就说这些,下面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一个不那么科学的角度,看待日常工作中的“非形式逻辑”。
四、好的逻辑不一定是最科学的逻辑
周鸿祎在推出360路由器时说:
我的新版路由器有两根天线,我还会出一个四根天线的路由器。几根天线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用户感知到(信号强),而且符合他的常识。
这段话说了什么?周鸿祎明明知道“路由器的信号”与“天线数量”无关,但他却不断暗示用户,“路由器的信号好”和“四根天线”存在因果关系,因为这一点符合客户经验。
再回头想想之前的例子,为什么领导立刻就觉得有问题,而新人一定要反复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呢?
现实生活,我们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逻辑,不光靠推理,还要靠经验归纳,领导见识得多了,才能下意识就判断有问题。
日常工作中,逻辑的结论不要求像科学实验那么严密,但对于沟通的要求却非常高,首先要考虑这个逻辑,别人能不能理解。好的逻辑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一定是最有针对性、最能打动人的。
五、最有针对性的逻辑和最能打动人的逻辑
电影《天下无贼》在审查时遇到了麻烦,不通过的理由是:怎么能把贼说得那么好,还让他做主角呢?会让人有模仿的念头。
冯小刚原本的逻辑是:因为我讲的是一个好贼,所以电影的主题是正义的。这个逻辑是不错,但不能解决电影审查的“社会影响”逻辑。
后来王朔给出了个点子:把结尾改成女贼怀了孩子,在庙里祈祷,孩子将来不再做贼。最后电影顺利过审。
王朔修改的逻辑是:就算是好贼,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贼,所以消除了坏影响,也就绕开了电影审查的逻辑。
这就是一个针对性强的逻辑,放下自己的想法,想想对方的担心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下面再举一个打动人的逻辑的例子:
武则天有一段时间想立自己武家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宰相李昭德当然要代表大臣们表示反对,但他的理由很聪明,既不是天理人伦等等大道理,也不是大家不服,天下不宁这些利弊分析,而是一个很简单的将心比心:
“侄子日后当了天子,有把姑姑请进宗庙的可能性吗?”
李昭德的这个逻辑从道理上讲,未必很严谨,立太子是立太子,享宗庙是享宗庙,这是两件事,女人可以当皇帝,为什么就进不了宗庙。
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后乃止”,因为这个逻辑很符合武则天此时心态,她要开始考虑身后事了。
六、逻辑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逻辑性是个大话题,这篇文章只讲了思维的逻辑,但很多人思考时,思路流畅,沟通起来,却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逻辑能力的第二个层面:沟通的逻辑性。
还有时候,我们明明感觉不对,竟无言以对,还是被人以强大的逻辑说服了,事后发现果然上了当,这就是逻辑的第二个话题:逻辑陷阱。
此外,很多大公司出来的人,说起话来一套又一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弱爆了,这又是一个话题:逻辑本身的局限性,导致逻辑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弱。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会把这三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
七、锻炼逻辑思维
这篇文章是讲思维逻辑的,但实际上我几乎没有涉及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因为我觉得,逻辑是很日常化的东西,所有人都应该从生活常识本身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像麦肯锡方法中,“日常锻炼逻辑思维的7个习惯”:
把问题的前提考虑得更具体些
警惕大家一致的看法
擅于联想到其他事情
区分事实和想像
多问“苏格拉底式”的问题
小心那些抽象名词
还有最重要的第7点:
让嘴永远动得比脑子慢一拍。
当我们一心想着用最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时,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同意《隐私政策》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
价格:详询 天津联展国际mba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