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1)屏气发作
(2)滥发脾气,形式多样,以哭闹要挟成人
(3)依赖退缩,胆小恐惧,社交焦虑
这类障碍的成因主要是因为父母个性不良、教育方式不当或者环境对儿童造成压力所引起。
儿童心理专家李佳臻建议家长平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宠爱孩子,同时教师也应检讨一下学校的环境能否给孩子提供安全感,教学过程是否让孩子感到超负荷等。
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需要别人照顾;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的情感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儿童故事疗法
在流动的、自由联想的故事中,儿童的经验得到利用,被赋予了生活和关系的意义。通过故事中的幻想和隐喻了解儿童内驱力的冲突、内心挣扎、焦虑、罪恶感及侵略态度,并在回应故事中通过故事人物的互动和说听双方的互动,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丰富其应对方式,宣泄情绪困扰,促进其成长。
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同意《隐私政策》并允许推荐给更多服务商为您提供服务!